名字可以随便改那我就乱来了

没有血性的我。

“本来课还算挺少的,辩论队训练就等于加了十多个课时,粤协培训部刚好又到我这个组讲课,导修和英语presentation又刚好下个星期。我好忙。”我这样抱怨着,同时期望听者能认同的点点头。一般听到“辩论队”这三个字,他们都能给于我我所希望获得的回应。

我真的有那么忙吗?忙是相对的,对比起军训或是加入辩论队之前,这显然是忙了很多。但正如甜和苦不能算是物质本身的属性,却能通过感官判断并区别。忙和不忙,即便是相对的,我的也应该能判断出,是不是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忙?

我们都是经历过高三的人,高三忙么?我不太好回答,其实在高三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自己还挺有空的。星期五下午做完理综选择题训练,我去后门买块芝士蛋糕,我就觉得是挺有空了;回宿舍洗完澡,坐在宿舍听听歌我就觉得挺有空了。但我没有觉得那个时候非常忙,或者说我觉得那个时候的“忙”没有现在的“忙”让我感受如此强烈。是我的感官经过一个“大暑假”出问题了吗?

有可能是的,放假的时候。我经常会九点十点才起床,也就是说,早上仅仅常规的吃早餐和打太极就可以把我的时间占满了。到了晚上,过了九点之后,基本就处于等睡觉的状态。我一天的可分配时间,好像就只剩下午了。也就是说,我今天下午去唱个K,我可能就觉得这一天好充实或者说忙了。也就是说,忙不忙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,我们有多少可分配时间。

好了,关键点找到了。这个感官出错的原因出现在“可分配时间”的概念上,高三的时候,我们认为有个20分钟出去买块蛋糕就是可分配时间了;而放假的时候我们认为没有两三个小时都不能算是可分配时间,20分钟连一部视频都看不完,顶多刷两刷微博。是的,我们有小的时间——小到称不上所谓的“可分配时间”时——我们也会把他用掉或者说浪费掉,只不过浪费在一些很无关紧要的地方。

那么,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来提出解决的方法。我打个比方,假设我们有个筛子,筛子间隙的大小就等于我们心中的评判标准。如果间隙大,自然筛选并归入的碎片时间的就会多;如果间隙小,筛选并归入碎片时间的就会少。那么在总时间相等,任务耗费时间相等的情况下,间隙越大,则可分配时间越少;反之可分配时间越多,也就不觉得那么忙了。

这个标准并不是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,它取决于我们对任务的看法,尤其是零碎的任务。如果我想着,半个小时还不够我打一盘DotA,那么你的间隙自然便自然便大。相反,如果我将我的碎片任务精确下来,20-25分钟我可以打一遍太极,15-20分钟我可以背一组单词,10分钟我够我打个电话回家报个平安,5分钟我可以思考一个我下一次要写的题目。那么筛子的间隙自然就变小了。

方法有了,就是利用好碎片时间来完成零碎的任务,我们是否真的就能很好的落实呢?不一定,有很多外在因素,他们对碎片时间的利用会造成多大的影响?我不知道。不过我可以先列举出一些影响的因素,例如我在宿舍的十分钟空闲时间,和我在教室的十分钟空闲时间在效率上有很大差异。在宿舍,我想上个厕所,我回到书桌前还有九分钟;在课室,可能去趟厕所回来就没有半个课间了。宿舍的十分钟可以挂几件衣服,课室的十分钟可以和人讨论下辩题。

我们不一定能够按照计划这样,这个课间十分钟理清导修文章前十页的论证思路,下节课间确定粤协培训例词例字要用那些。用不灵活的计划来提高碎片时间利用率,不应该是一个大学生的做法。我认为比较理想的应该是,按重要或紧急程度进行拓扑排序,再根据具体时段选择到底完成哪一个任务。我承认这其实说了等于没说。

我们确定了一个大方向,就是通过利用碎片时间来完成碎片任务,以达到不感到那么忙的状态。具体如何落实,我没有办法继续解释下去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我们不是真的在客观上就非常非常忙的话,碎片时间和零碎任务的匹配中,必然是碎片时间多于零碎任务。

当然,这只是基于效率不变的前提下,讨论如何挤时间,如果我们能从效率本身入手那自然是极好的。

在高三,我的时间是掌握在课程安排的老师手中,我能支配的只是一小部分。但我依然能清晰地感觉得到,命运,或者说未来,是掌握在我的手中的。我认为大学是舒服多了,因为自由。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,我喜欢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觉。

你只有两只手。你喜欢玩弄时间,可以。但请用单手玩,才不至于你玩得太忙,将未来和命运都扔到地上。

(上学期写的,再发一遍。希望对我终止这浑噩的生活能有点帮助。)

评论(1)